護航開學季,反洗錢助你行——警惕校園里的洗錢
時間:2024-08-28 來源:【“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微信公眾號、“德邦Fund”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大學生成為電信詐騙、洗錢及相關犯罪受害、受騙的高發群體之一,高校師生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增強大學生群體反洗錢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推進平安校園建設,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醒,避免誤入洗錢陷阱。
一、警惕常見的洗錢套路
套路一:網絡游戲洗錢
隨著各式各樣的網絡游戲不斷推出,通過網絡游戲進行洗錢的手段方式也不斷翻新。不法分子通過將詐騙、盜竊、賭博等上游洗錢犯罪活動中獲取的非法資金用于購買游戲幣或游戲道具,再通過游戲平臺或第三方交易平臺,利用充值游戲幣、代練、買賣游戲道具等方式低價轉賣出去,使非法所得資金“洗白”。
套路二:直播打賞洗錢
大學生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聯、網銀和充值卡在網絡直播平臺上進行充值,購買直播平臺的各種兌換禮物對主播進行打賞。由于網絡直播平臺對資金來源背景和真實去向難以監測,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洗錢新通道。
套路三:網絡“跑分”洗錢
不法分子以兼職、游戲客戶充值、“跑分”等為由,通過借取大學生銀行賬戶進行平臺運作,很多大學生紛紛參與其中。“跑分”兼職實為幫助違法犯罪團伙進行洗錢活動,參與者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需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
套路四:校園貸洗錢
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勢,誘騙大學生陷入不良“校園貸”的陷阱,“美容貸” “培訓貸”“刷單貸”“多頭貸”“高利貸”“套路貸”等違法違規貸款層出不窮。放貸人資金來源多為非法獲得,存在利用學生的個人信息和銀行賬戶進行洗錢犯罪活動等風險。
套路五:虛擬貨幣交易洗錢
虛擬貨幣具有交易快捷方便、匿名性等特點,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洗錢新手段。不少大學生缺乏法律常識,認為買賣虛擬幣不違法,而忽略了資金來源是犯罪所得這一重要事實,最終落入了虛擬貨幣洗錢陷阱,從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校園反洗錢案例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針對校園活動的新型洗錢手段層出不窮,我們要擦亮眼睛,避免成為犯罪分子洗錢的“白手套”。
(一)大學生兼職受騙,為地下錢莊提供換匯額度涉洗錢
案件概述
2017年,姚某等人利用澳門賭場工作人員身份,通過微信公眾號招募大學生參與外匯騙購,利用218名大學生的外匯購匯額度,涉案金額達1.4億港幣。有權機關經過偵查,成功破獲此案,抓獲主犯姚某等4人。
案件分析
此案是國內首例大規模利用大學生外匯額度的騙購外匯案。這個案件提醒我們,在校學生要增強反洗錢意識,提高警惕,避免成為非法金融活動的受害者。
(二)大學生因刷單涉洗錢
案件概述
大學生范某經營的網店生意受損,被張某以“輕松賺錢”的噱頭誘惑,參與了所謂的“刷單”團隊。范某在張某的指導下,辦理了多張銀行卡并綁定支付平臺,交出了賬號密碼,參與了轉賬活動。實際上,這些資金是電信詐騙團伙的贓款,范某在短短十余天內幫助轉移了40萬余元。最終,范某因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被提起公訴。
案件分析
此案提醒在校大學生應警惕網絡洗錢等灰黑產業鏈,不要因小利而損害自己的前途。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加強法治教育,提供正規的兼職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合法途徑賺取生活費用。
(三)同寢室大學生因“兼職”幫助辦卡涉洗錢
案件概述
江西南昌某高校四名同寢室大學生被網絡洗錢團伙利用,幫助對方用自己的銀行卡操作資金轉賬。其間,每筆轉賬對方按“千分之五”計算提成。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這四名學生的銀行賬戶存在異常資金流動,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其中一名大學生涉嫌洗錢金額高達300多萬元。
案件分析
一些大學生因法律意識薄弱,容易成為洗錢活動的幫兇。案例中的大學生通過網絡結識洗錢團伙,提供銀行卡進行資金轉賬并從中獲利,錯誤地認為自己僅提供銀行卡并未直接參與轉賬就不涉嫌違法,實則已觸犯法律。
三、大學生要如何防范洗錢風險
第一,提高警惕,要意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
第二,在遇到經濟困難時,要及時找學校資助部門來解決學費、住宿費等問題。
第三,理性消費。要養成自強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盲目攀比,不貪圖享樂,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審慎甚至避免通過網貸平臺和分期購物平臺貸款、購物。
第四,選擇安全的金融機構。選擇安全可靠、嚴格履行反洗錢義務的金融機構,您的資金和個人信息才會更安全。
第五,主動配合金融機構進行客戶身份識別。
第六,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證件或金融賬戶、不要用自己的賬戶替他人提現、舉報洗錢活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來源:“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微信公眾號、“德邦Fund”微信公眾號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